杨新光

杨新光,1980年出生于中国湖南。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院(北京,中国),对材料和纺织的概念进行跨学科研究。

分级和分支机构

传记

杨对有机和人造材料共生关系的兴趣体现在他的作品中,这些作品参考了日常和美学的简单。他从贫穷艺术(arte poverty)和简约主义运动(mono-ha)以及极简主义雕塑中汲取灵感,使用了木材、黄金、泥土和石头的自然状态。

展览

曾参与的展览包括“艺术41巴塞尔:艺术宣言”(巴塞尔,瑞士,2010);自然,做你自己(法国卢瓦尔河FRAC des Pays de la Loire, 2011);APBF签名艺术奖(新加坡美术馆,新加坡,2011);第九届上海双年展(上海当代艺术馆,2012);首届CAFAM双年展(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,北京,2012);《中国8》(莱姆布鲁克博物馆,杜伊斯堡,德国,2015);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奖(上海外滩美术馆,中国,2015)。

层和分支

尽管杨新光一直沉浸在对文化传统的反思中,但他始终努力避免直接使用传统的视觉符号,而是在当代环境中重新创造和复活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品格。他的策略始于“抽象”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他同时利用了自然的抽象本质,以及在艺术中发现的抽象本质。他用黑色钢筋焊接而成的各种线性几何形式构成了艺术家眼中的“山林”。在这一系列作品中,艺术家并没有简单地复制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画意象,而是批判性地反思这些绘画中使用的纹理笔触。他把它们编织在一起,就像一个工匠在用切丝制作传统的挂毯一样,以高超的技巧遵循预先建立的秩序。杨故意的“错误”破坏了这个完美有序的世界的结构,破坏了它的物理形式,打破了支配它的规则,破坏了所有的构成。然而,这些“错误”非但没有使最初的意象偏离正轨,反而带来了惊喜,换句话说,带来了一种新的秩序。因此,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具有“文人情绪”的当代山水画形式,而是这种情绪和这种意象实现向幻想过渡的短暂瞬间。

这一刻永远定格在这里,在过去和未来之间。虽然我们可以认为这些作品源于对传统山水画文化的质疑和考察,但实际上是一个将原本二维的视觉表达转化为三维的过程。由于它们的线性形式,当它们被展示在一个尽可能消除视觉干扰的空旷空间中时,这些装置似乎神秘地回到了一种“平坦”,就像白纸上的黑线一样。只有在四处走动时,观众才能看到它们的“运动”。至于这些落基山脉,似乎是用一把坏掉的画笔画出来的,当我们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时,它们就会继续它们神奇的变化。

展出地点:上海

Baidu